由于4000吨的水基液体闪烁体灌注起来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当然了。
上辈子是暗物质的同学应该知道。
一是暗物质的的命中率是1/100000000000000000000——这不是随便按出来的数值,而是真实概率。
所以呢。
微粒轨道这玩意儿早先解释过,虽然挂着‘轨道’的名头,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概率模型。
嗯,瑞典。
当暗物质与氙原子核发生弱作用后。
“但考虑到暗物质和液氙作用后,传递能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,不可能那么顺利。”
潘院士收了个好学生啊......
这种概率模型光靠瞎猜是猜不到的,必须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。
“正常情况下来来说,原子退激发的时候会产生光子,所以在设备底部放上一个光子探测器去接受直接闪光信号就行了。”
l1。
液氙的密度非常高,每升大约三公斤,比铝还要密集。
接着他顿了顿,又继续说道:
这是在为后续的纯氙做准备。
氙气液化后的液氙,其实是一种会和暗物质发生弱相互作用的极端物质。
随着季向东的操作。
咕噜噜——
暗物质虽然不存在标准的弱相互作用,但有个特殊情况不包括在内。
众多大佬面前混个眼熟啥的。
这种反应之所以不被视作普通的弱相互作用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
虽然能进入这些大佬门下的无一不是天才,但他们显然做不到这点。
徐云在整件事情中,有着令人意外的贡献?
此时的徐云顶多就是让他们眼前一亮,然后就仅此而已了。
二则是纯氙的制取非常困难。
氙原子核会发生核反冲,暗物质的动量便会传递给氙原子。
结果没想到.....
“各位院士,我们的准备是这样的。”
操作台边。
但实际上。
有几位还在带项目的院士,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自己课题组的学生。
与曹原等人比起来,徐云仍旧有所差距——至少明面上如此。
毕竟能够到场的这些院士,人生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天才,天才在他们眼中可谓是过江之鲫。
那就是氙原子。
这些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漂移到气-液表面,最终形成电致发光现象。
当时他的计算持续了八个小时,最终才锁定了那颗当时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。
氙气是一种惰性气体,大家比较熟知的运用应该是常见于半导体领域。
目前有100个国家可以制取纯度在99.00%以上的纯氙,但能够制取99.98%的国家嘛.....
隔壁b1实验厅地下那个如同倒扣着碗的半圆球探测器里,开始通过管道灌起了水基液体闪烁体。
因此很快。
霓虹、海对面、毛熊、兔子以及瑞典。
“所以我们在在气-液表面与探测器顶层的光电效应管之间设立了另一个电场。”
季向东说着,在【直接闪光信号】上画了个圈。
比如当初丁肇中先生之所以能发现胶子,就是因为对喷柱上底夸克的色味进行了还原计算。
季向东拿着一块写字板,飞快的在上面画着示意图:
同时边上标注了一个字母:
众人还是把注意力放到了验证环节的准备上。
因此这条微粒轨道,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定的——何况徐云还如此年轻。
氙原子会因此达到激发态,形成一种二聚物,同时会伴随有少量的电子被电离。
目前弱作用框架基本上,不会讨论纯氙的情况——因为我们所说的暗物质属性框架是生活范畴,精度是不同的。
“这个电场的强度为10000v/cm,在这个强电场下,电子被加速轰击氙原子,这样就能够让电致发光现象被顶部的光电效应管接受了。”
这种感慨几乎是转瞬即逝,持续的时间很短。
有且只有五个:
因此趁着空隙,季向东便向众人介绍起了具体的实验方案——这么多大佬来锦屏可不只是为了看戏,更是为了审计实验的误差。